特色专栏:基于功能性状的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研究(主持人:韩博平)

  • 枝角类功能性状与功能多样性的分析与应用

    黄琦;张亚男;张晓莉;ERICZeus Rizo;王璐;刘平;韩博平;

    基于性状的方法为理解物种分布、解析群落组装和确定群落生态功能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在淡水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通常以复杂的食物网存在,由于组成群落的物种涉及多个营养级,因此合理选择性状,并将这些性状与对环境的响应和生态过程联系起来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难题。枝角类是淡水食物网中的关键类群,是上行、下行效应作用的枢纽,对该类群群落构建与生态功能的理解有助于对整个淡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认识。为此,笔者梳理了枝角类性状划分、量化和性状选择,功能多样性测量方法概述和计算,功能性状在响应环境和生态系统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内容。目前枝角类的性状研究主要集中在响应性状上,为能更好地理解该类群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今后需加强的工作有:1)枝角类的化学计量学、摄食率、生长率等效应性状的测量和收集,并与响应性状联合使用;2)基于α功能多样性的计算,进一步拓展到功能冗余度和功能β多样性等计算;3)加强对关键的功能性状(如摄食模式和防御)的认识,关注它们在不同分类水平、生境以及地理上的分布和变异,认识全球变化对枝角类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2025年01期 v.43;No.179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亚热带典型河流轮虫物种和功能多样性的空间与季节变化:以柳江为例

    张亚男;何安尤;刘斐;黄琦;肖林;万凌琳;

    以柳江为对象,探讨南亚热带典型河流轮虫物种和功能α多样性及β多样性的时空变化,并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探究了环境的空间异质性、轮虫的物种组成和功能性状组成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柳江这一典型的南亚热带河流中,轮虫多度低但物种多样性高,多数种类为沿岸带种类,物种和功能组成分布反映了其对生境的适应;轮虫的物种和功能α多样性平水期时最高,物种和功能α多样性的变化主要与水温、食物资源有关;物种和功能β多样性丰水期时最高,β多样性变化主要由物理因子、化学因子解释,这可能是由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同时作用的结果;功能β多样性组分变化比物种β多样性组分变化对环境条件的变化更加敏感;在对河流轮虫群落研究时,应考虑轮虫的物种和功能性状组成。

    2025年01期 v.43;No.179 15-2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一座调水型水库热带甲壳类浮游动物物种和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陈姝;佟立辉;陈晨咏;李耀开;万凌琳;黄琦;

    以华南地区一座热带水库甲壳类浮游动物为研究对象,分析甲壳类浮游动物物种、性状组成和两者多样性的季节变化特征,识别影响物种与功能多样性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该水库为调水型水库,在物种组成上具有典型的热带湖沼学特点。于2022年8月—2024年7月逐月对该水库敞水区甲壳类浮游动物群落及环境因子进行采集和检测。结果显示:甲壳类浮游动物共检出17种,主要的优势类群为桡足类幼体、温中剑水蚤、奥氏秀体溞、微型裸腹溞、理查德薄皮溞、脆弱象鼻溞;物种数量和多样性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物种和性状组成存在较大的季节差异;从丰水期到枯水期,甲壳类浮游动物群落由个体小、游泳能力强的类群占优势转变为个体大游泳能力弱的类群占优势,由滤食的植食性类群占优势转变为悬停型的杂食性类群占优势;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甲壳类群落具有不同的调控因素;丰水期功能多样性(FRic)主要与鱼类的捕食相关,枯水期物种多样性(True Simpson)和功能多样性(FDis)主要与食物资源的可利用性相关。可见,物种组成和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差异是由温度驱动的食物资源和鱼类捕食的变化所导致的。

    2025年01期 v.43;No.179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喀斯特地区资源环境与发展

  • POBI在贵州山区的CYGNSS地表反射率插值精度分析

    龙安成;张显云;刘晶晖;邓小东;孙俊英;

    POBI插值方法使得基于CYGNSS实现对地的单日无缝探测成为可能,但其在较高植被覆盖和较高地形起伏区域的插值精度尚有待验证。以具有较高地形起伏度和植被覆盖度的贵州为研究区,在确定出适宜的POBI插值参数基础上,以2020—2021年的地表反射率作为建模历史数据集,2022年1月、3月、6月的地表反射率为待插值,分析POBI的插值精度。结果表明:尽管受较高植被覆盖和地形起伏的影响,POBI插值方法在贵州山区也可获得较高的插值精度,具有较好的普适性;相比于1月和3月,受植被生长更为旺盛的影响,6月的插值精度相对较低,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2.330 5 dB和1.720 2 dB;低植被覆盖度和地形小起伏区的插值精度最高,插值精度整体随植被覆盖度和地形起伏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2025年01期 v.43;No.179 3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RUSLE模型的贵州省植被景观格局演变对土壤保持的影响

    张皓茹;杨坪坪;高雄;李水;杨昌鑫;

    基于植被覆盖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及气象数据,应用修正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模型估算贵州省的土壤侵蚀状况,分析贵州省植被覆盖及土壤侵蚀演变特征,探讨景观格局指数与土壤保持量的空间相关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5—2020年贵州省植被覆盖总体处于增长性变化趋势;从2005—2020年,贵州省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总体减少0.91 t/(a·hm~2),主要朝减弱方向转化,且土壤保持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研究区总体植被覆盖景观破碎化程度和异质性增加,斑块优势和抗干扰性不断增强,但景观的多样性随之降低,斑块趋于不均匀分布。不同景观格局指数与土壤保持强度的相关性及响应程度存在地理和时空上的差异,差异可能与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城市扩张速度存在关联性。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景观设计和土壤保持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2025年01期 v.43;No.179 4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PPGIS的山地旅游地景观价值空间格局及地理特征分析——以贵阳市天河潭景区为例

    熊惜缘;李瑞;韦小庄;杨成;吴开江;

    探究山地旅游地景观价值空间格局及地理特征对其景观可持续开发与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贵阳市天河潭景区为例,通过PPGIS方式采集公众景观价值感知空间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景区景观价值空间格局及地理特征。研究表明:1)景区总体景观价值呈现东南、西北多,中部少的“两核多心”非均匀集聚分布特征。2)各类景观价值中,景观美学价值和科研学习价值集聚性最强,休闲娱乐价值产生热点最多,分布形态主要为“单核心”“双核心”“带状”3种类型。3)用地类型、可达程度、海拔高度是影响景观价值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精神信仰价值与居民社会用地关联特征最明显,可达程度越低,景观价值空间分布越少,100 m以外区域景观价值分布极少,人文和自然类景观价值分别集中分布于景区中等海拔区与较低海拔区,而在景区较高海拔区分布极少。

    2025年01期 v.43;No.179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MODIS的云南省森林火灾风险预警研究

    蔡珊珊;赵璠;邓小凡;邓航;赵俊帆;

    云南是我国森林火灾的多发区和重灾区,火灾风险预警需求紧迫。综合运用影响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基本原理,利用MODIS数据、DEM数据及VIIRS热异常数据集提取火险因子,构建森林火灾动态危险性指数模型,并经过ROC检验对模型预报结果的精度分析。结果表明:1)模型ROC曲线最佳划分阈值0.527、AUC值0.811,预测精度较好。2)森林火灾频次与NDVI呈正相关关系,NDII7、TVDI值在0.6~0.8时对森林火灾影响最显著;森林火灾频次与3 000 m以上高程呈负相关关系,与坡度呈负相关关系,坡向对于森林火灾的发生没有显著的影响。3)利用模型预报结果通过自然断点法将火险等级分为5级,得出云南省高火险区主要分布在昆明市、迪庆州、丽江市、大理州、楚雄州、曲靖市、昭通市、玉溪市、红河州、文山州等北部、中部及东南部地区。

    2025年01期 v.43;No.179 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生态与环境质量分析

  • 基于InVEST和PLUS模型的杭州市生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及预测分析

    孙严超;蔡俊;李天龙;章磊;雷蕾;宋小杰;

    杭州市作为著名省会城市中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探究城市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与生境质量,对于实现区域内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应用InVEST和PLUS模型预测并分析杭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和探究其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杭州市景观基质主要为林地和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次之,草地和未利用地占比相对较少。2000—2020年,建设用地持续扩张,涨幅130.13%,而耕地、林地则是流入的主要地类。2)在2000、2010、2020年,研究区生境质量均值分别为0.579 2、0.577 3、0.569 0,生境质量呈退化趋势。空间分布上,低等区域集中分布于中心城区和乡镇地区,高等区分布于西南部的山区林地,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3)2020—203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和生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分布特征与2000—2020年的演变趋势基本一致。3种情景下,生境质量均值大小为生态保护情景>自然增长情景>经济发展情景。可见,要落实生态优先等政策、提高区域内用地结构的优化,才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1期 v.43;No.179 79-8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局部空间统计量的安徽省PM2.5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汪芬姣;梅长林;续秋霞;

    PM_(2.5)是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空气污染物之一,了解PM_(2.5)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及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局部空间统计量通过在各数据观测位置处定义适当的度量指标探索空间数据的空间关联性,是揭示数据空间分布特征的有力工具。但PM_(2.5)浓度数据通常来自于所研究区域上不均衡分布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导致在没有监测站点的位置处无法定义局部空间统计量,这对全面了解PM_(2.5)的空间分布特征造成困难。利用局部线性地理加权插值方法,首先将观测数据转化为空间格点上的插值并基于局部空间统计量G~*_i推断安徽省2021年逐月平均PM_(2.5)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PM_(2.5)重污染区和轻污染区随不同季节变化,冬春季浓度较高,夏秋季较低;西北部污染严重,西南部污染较轻。

    2025年01期 v.43;No.179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内地被植物研究进展

    余利;蔡伊;申卫丹;高洋;

    为探索2000—2020年国内地被植物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通过CiteSpace对地被植物相关文献进行发文量、关键词、文献被引频次等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地被植物研究发文量呈现3个阶段,2000—2007年为快速增长期,2008—2015为平缓增长期,2016—2020年为缓慢下降期;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发文作者与发文机构合作交流的强度较低;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地被植物、园林应用、园林绿化等方面。

    2025年01期 v.43;No.179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人工智能——文本分类与计算机视角应用

  • 基于标签构建与特征融合的多标签文本分类研究方法

    王旭阳;卢世红;

    目前存在的多标签文本分类任务算法,对于标签的建模不是很成熟,其中对于标签的依赖性问题,以及标签特征和文本特征的融合程度问题,均缺乏有效的处理方法。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标签间的依赖关系,以及整合标签特征与文本特征的融合,提出了一种名为CGTCN的多标签文本分类模型。该模型从标签构建和特征融合的角度出发,通过CompGCN建模标签依赖关系,先利用Transformer中的多头交叉注意力机制初步融合标签特征和文本特征,然后再通过CorNet网络进一步捕获标签特征与文本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得到最终的标签预测。实验结果显示,与基准模型相比,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升模型性能,在多标签文本分类任务中取得更好的分类效果。

    2025年01期 v.43;No.179 10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面向计算机视觉应用的扩散模型综述

    韩烜宇;王安志;杨成帮;唐洁亮;

    作为一种强大的生成模型,扩散模型在深度学习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受扩散模型在图像生成任务中取得巨大成功的启发,一些开创性的工作开始研究如何将扩散模型用于视觉领域的其他重要方向,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扩散模型的视觉应用进行梳理、分析与总结。首先阐述了3种主流扩散模型的原理:去噪扩散概率模型、基于分数的生成模型与随机微分方程的生成模型。其次,进一步分析了基于扩散模型改进与优化的相关衍生模型。并系统梳理扩散模型在视觉领域的重要应用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扩散模型在视觉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2025年01期 v.43;No.179 11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功能性状的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研究”特色专栏序言

    韩博平;

    <正>物种是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物种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是生态系统结构稳定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发挥其服务功能的基石。因此,生物多样性的测量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评估与保护对策制定的基础工作。尽管生物多样性从一开始就定义在广泛的生物组织层次上,但经典的生物多样性测量与评估主要是基于物种水平,并认为群落中每个物种都是独特的,物种的功能是由物种身份(Identity)和数量(Abundance)决定的。

    2025年01期 v.43;No.17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